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傩仙镇文旅盛宴:传统与现代交融

  傩仙镇文旅盛宴:传统与现代交融

  星河与灯火交织的夜晚,傩仙镇的青石板路上传来悠远村歌的旋律。2025年6月20日,第三届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与"四季村歌"特色展演活动在这座千年古镇启幕,传统傩面与霓虹光影在此碰撞,为观众铺开一幅"傩文化与现代文旅共生"的沉浸式画卷。

  当傩面遇见声光电:一场五感联动的文化盛宴

  漫步在傩仙镇的夜色中,游客会发现这里的沉浸式体验突破了传统舞台边界。行进式演出将观众变为参与者,沿着古街巷邂逅即兴表演:这边是头戴彩绘傩面的舞者踏着鼓点跃动,那边全息投影将《杏花村》诗句化作萤火萦绕树梢。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采用的"舞台+市集"模式,让观众在品尝毛豆腐、甜酒酿的同时,耳畔突然响起方言改编的民谣——这正是"从舌尖滋味到耳畔旋律"的多维体验设计。

  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整个展区运用了增强现实(AR)定位技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特定图腾,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傩神"黄金四目"的3D动画从古戏台浮雕中苏醒。这种"科技赋能非遗"的手法,恰如给千年文化插上了数字翅膀。

  四季村歌:从文化符号到情感共鸣

  活动以"唱村歌游安徽"为主线,巧妙解构了地域文化的表达形式。春之篇章的插秧号子经过电子音乐混音,在稻田装置艺术区形成奇妙的声场互动;夏夜环节则把非遗大鼓书改编成rap,由当地老者与青年歌手隔空对唱。这种"老歌新唱"的创作理念,正如主办方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所言:“让文化瑰宝与市井烟火在月光下谈恋爱”。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夜市K歌青春季"单元。组织者在明清粮仓遗址搭建了透明玻璃歌房,游客可以点唱智能系统推荐的百首方言民谣。当《贵池山歌》的旋律响起,常有白发老人与孩童自发组成临时合唱团——这种代际交融的场景,恰是沉浸式体验追求的"情感沉浸"最高境界。

  傩仙镇夜经济的新范式

  作为活动承办地,傩仙镇展现了文旅融合的"在地性"智慧。古镇商户全员参与场景营造:茶馆提供傩戏脸谱彩绘体验,民宿推出"村歌主题房"配有智能窗帘投影星空民歌。池州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开幕当晚游客量达2.3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收入环比增长170%。这种"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闭环,被学者比喻为"用文化密码打开消费保险箱"。

  在非遗工坊区,游客可亲手制作微型傩面具带回家。设计师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传统雕刻简化为拼插工艺,既保留神韵又降低体验门槛。正如参与活动的南京游客李女士感叹:“当我把亲手组装的傩面挂在包上,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月光下的文化共生实验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展演,实则是场大型文化社会学实验。当凌晨两点的打更声与电子音乐节拍奇妙共振,当抖音直播镜头对准傩戏老艺人勾脸的过程,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微妙平衡。中国传媒大学文旅研究中心评价其为"用数字媒介重构文化场域"的典范案例。

  随着秋分时节临近,主办方正筹备"丰收交响乐"特别场次——计划用五百架无人机携带稻穗灯饰,在夜空排列出傩面图腾。这种将农耕文明、非遗技艺与前沿科技熔于一炉的尝试,或许正预示着未来文旅体验的新方向:既要让文化"活"在当下,更要让体验"烙"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