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政务服务改革:从能办到快办的跨越

  

  近年来,安徽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突破口,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2024年,安徽上线36个重点事项,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和材料精简,将办理总时限压缩68%,相当于将过去需要5天完成的审批流程缩短至1.6天。这一改革不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政府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

  政务服务“减负瘦身”:从2700项到“零材料”的跨越

  在传统政务模式下,企业和群众常被“重复提交材料”“跨部门跑腿”等问题困扰。安徽通过统一申请材料表单样式,率先实现2700个事项省内同一层级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从根本上消除“不同窗口要求不同”的乱象。更值得一提的是,329个事项实现申请材料“免提交”,依托数据互通构建的“无证明城市”体系,如同为办事者配备了一位“隐形助手”——系统自动调取公安、税务等部门数据,群众无需再为“证明我妈是我妈”奔波。合肥某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注册公司就像网购一样,勾选信息后系统自动预填,连营业执照都能电子调用。”

  68%时限压缩的背后:拆掉“数据烟囱”

  办理时限的大幅压缩,源于安徽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为例,过去需依次经过发改、规划、环保等8个部门串联审批,耗时长达30天;现在通过并联审批和电子证照共享,流程压缩至9.6天,比作“绿皮车升级为高铁”毫不为过。这种变革得益于《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法治保障——该条例自2024年1月施行以来,明确要求各部门数据“应接尽接”,为改革扫清了制度障碍。

  36个重点事项的民生温度

  此次上线的36个事项并非“一刀切”式改革,而是精准聚焦高频难点。例如:

  企业开办“智能审”:将公章刻制、社保登记等7个环节整合为1个,全程网办率提升至98%;

  不动产登记“零跑腿”: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住建、税务、银行数据实时核验,继承登记从15天缩短至1小时;

  跨省就医备案“秒批”:接入长三角政务服务平台,异地医保备案实现“刷脸即办”。

  这些场景化解决方案,如同为每个办事需求定制了“专属管家”,让政策红利可感可知。

  营商环境优化的“安徽逻辑”

  从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部署到地方实践,安徽的探索体现了三层递进:

  技术赋能:运用AI预审、电子签章等技术,将人工审核环节减少60%;

  制度创新:将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31条举措融入地方法规,形成“政策-法规-实践”闭环;

  效能革命:建立“好差评”实时反馈机制,差评整改率达100%,倒逼服务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餐”。

  这场改革仍在深化。据省政府透露,2025年将推动50个以上事项“智能秒批”,并探索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升级版。对于公众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更少盖章、更短等待、更低成本——正如一位窗口工作人员所说:“我们多费心,群众才能少操心。”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安徽正用实效诠释着“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