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合肥经开区 “森林书屋” 完成升级改造后全新开放。这里不仅设有阅读区,还配备了古琴室、香道室、茶道室等特色功能区域,为市民提供阅读、品茗、手作体验等多元服务。这座 “森林书屋” 正是安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安徽将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列为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完善便民文化设施,依托 “15 分钟阅读圈” 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 2025 年,安徽已新建成 600 个公共文化空间并投入使用。
在芜湖,临江而立的芜湖书房・滨江书苑,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心灵休憩地。目前,芜湖已建成 57 座城市书房,遍布街道、社区与公园,构建起 “15 分钟阅读圈”,总藏书量超 100 万册。这些城市书房不仅提供阅读服务,还常年开展非遗体验、科普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成为集阅读、展演、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 “文化客厅”。芜湖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表示:“城市书房起到的是影响人、聚拢人的作用,它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文化活动的共享舞台。” 四年来,芜湖书房累计举办文化活动超过 2 万场次,让文化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安徽公共文化空间的惠民实践,不仅在线下取得显著成效,在线上也成果丰硕。在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每天下午 4 点,村书记准时化身 “主播”,用乡音讲解惠民政策。当地的公共文化空间摇身一变成为 “助农直播间”,干部们不仅推介家乡文化、产业和政策,还实时回应养老、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切,吸引大量网友在线互动,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各地通过盘活现有资源,依托文化场馆、文明实践所、乡镇文化站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与业态融合,让每一个文化角落都 “活” 起来。在 “2024 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 中,安徽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 24 项荣誉。
公共文化空间的温度,延伸到便民服务的方方面面。六安市裕安区高店悦书坊创办 “初心堂”,空间内设有理发室、家电维修、缝纫铺、心理义诊室等志愿服务。暑假期间,不少公共文化空间变身孩子们的 “第二课堂”。亳州市蒙城县图书馆推出 “教育 + 托管” 公益服务模式,为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与兴趣拓展相结合的暑期托管服务。
为了让上班族和学生群体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许多空间推出延时、错时服务。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长龙社区延长空间开放时间,让 “白天上班上学、晚上共享书香” 成为现实。一位居民感慨道:“夜间服务太贴心了,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也能在空间看书、健身,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在合肥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精巧的 “1 平米书架” 悄然出现。20 家小店利用店内一平方米空间放置书架,将街边小店打造成 “微型图书馆”。这一创新的 “1 平米书架” 公益项目,由新华书店总店、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共同发起,计划到 2025 年底扩展至 70 家,让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安徽各地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 + 社会运营” 模式,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进 “书香安徽” 建设。如今,安徽一个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好去处,更以多元形态延续着城市文脉。自 2024 年以来,安徽共建成 1200 个公共文化空间。2026 年,安徽计划再建 600 个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更多百姓家。
本文由作者笔名:安徽新闻网 于 2025-09-03 15:16:5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93.html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