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警惕净水器销售陷阱,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

  警惕净水器销售陷阱,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

  近年来,家用净水器市场快速发展,成为许多家庭提升饮水安全的标配产品。然而,随着市场需求激增,一些不法商家将目标瞄准了防范意识较弱的老年群体,通过虚假宣传、高价耗材捆绑等手段设置消费陷阱。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期监测到多起针对老年消费者的净水器销售投诉,暴露出这一领域存在的乱象。如何帮助老年人避开这些陷阱,成为亟待解决的消费安全问题。

  净水器销售陷阱的常见套路解析

  不法商家的骗局往往披着“惠民”“免费”的外衣,实则暗藏玄机。和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警示中提到,最常见的套路是以“免费安装试用”为诱饵,突破老年人心理防线,后续再通过高价滤芯、安装费等方式变相收费。例如,某品牌宣称机器零成本赠送,但后续更换一组滤芯的费用竟高达市场价的3倍,相当于用“隐形锁链”将消费者捆绑在长期消费中。

  另一种典型手法是夸大宣传。部分销售人员将普通过滤功能包装成“纳米级净化”“包治百病”的神器,甚至声称无需更换滤芯。这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说辞,对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极具迷惑性。安徽省消保委在案例中发现,有商家利用电解水实验伪造水质对比图,制造自来水“有毒”的假象,诱导老人冲动消费。

  老年群体为何成为重点目标

  老年人对健康饮水的需求强烈,但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容易轻信熟人推荐或现场演示。更关键的是,他们往往对售后维护、耗材成本等长期使用问题缺乏概念。就像购买打印机时容易忽略墨盒开销一样,净水器的滤芯更换频率和费用同样需要纳入考量。此外,农村地区由于监管覆盖较弱,成为骗局高发区。一些流动销售团队打着“下乡惠民”旗号,完成交易后便迅速撤离,导致投诉无门。

  四重防护指南:从选购到维权

  县消保委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的防护建议,为消费者提供了系统化的行动框架:

  渠道正规化:优先选择线下商场、品牌专卖店或电商官方旗舰店,查看企业营业执照和产品质检报告。如同购买药品认准GMP认证,净水器需确认涉水批件编号。

  需求明确化:根据水质情况(如高硬度地区)选择对应过滤技术。反渗透(RO)机型虽过滤彻底,但会产生废水,超滤机型则保留矿物质,老年人可结合医生建议选择。

  成本透明化:要求商家书面注明滤芯更换周期及单价。一台标价2000元的机器,若每年需更换600元的滤芯,5年使用成本实则高达5000元。

  维权主动化:保留宣传单页、付款凭证,要求加盖公章。安徽省消保委特别提醒,遭遇“会销洗脑”等非理性消费时,可依法行使7天无理由退货权。

  科技适老化与家庭关怀的双重防线

  净水器本身确实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实用产品。多级过滤能有效去除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操作便捷的智能机型还能避免老人忘记更换滤芯的风险。但子女的参与至关重要——可协助父母对比不同品牌的NSF国际认证(饮用水安全领域的“奥斯卡”),或安装带WIFI功能的机型,通过手机远程监控滤芯状态。

  市场监督部门也正在加强整治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等形式,用“鸡蛋实验”等直观方式揭露电解水骗局,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认知。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真正的健康产品应该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不是靠信息差牟利。”

  饮水安全关乎每个家庭的健康根基。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既需要监管部门持续重拳出击,也离不开消费者自身的理性判断。安徽省消保委呼吁:子女应主动成为父母消费决策的“第二双眼睛”,而老年朋友在遇到高压力销售时,不妨记住“推迟一天再做决定”这个简单有效的防骗口诀。唯有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才能让净水器真正成为造福银发族的安心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