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原民政厅副厅长高光权被双开

  安徽原民政厅副厅长高光权被双开

  近日,安徽省纪委监委发布一则重磅通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民政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光权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即“双开”),其涉嫌犯罪问题及涉案财物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成为安徽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又一标志性案例。

  一、案件核心:违纪违法事实的“三重突破”

  通报指出,高光权的问题涉及政治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四大领域,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具体而言:

  政治纪律失守。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高光权未能坚守政治立场,其行为严重违背党的原则,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经济腐败触目惊心。通报明确其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所谓“职务违法”通常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受贿”则是典型的权钱交易行为。例如,通过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环节为他人谋利并收受财物,类似“蛀虫啃食大树”,侵蚀公共利益。

  生活作风溃堤。违反生活纪律往往指向权色交易、奢靡享乐等问题,这类“隐形腐败”同样危害深远,如同“温水煮青蛙”逐步瓦解干部底线。

  二、处理依据:党纪国法的“双剑合璧”

  安徽省纪委监委对此案的查处,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三大制度利器:

  党纪严于国法。开除党籍是党内最高处分,意味着高光权政治生命的终结;而开除公职则剥夺其公务员身份,两者结合形成“零容忍”震慑。

  违法所得“一网打尽”。通报强调“收缴违纪违法所得”,这既是对腐败经济基础的彻底铲除,也体现了“不让腐败分子获利”的法治原则。

  司法衔接不留死角。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表明其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后续或将面临刑事审判,实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

  三、反腐信号:安徽的“三不”机制纵深推进

  2022年以来,安徽省纪委监委持续强化反腐败高压态势。据省纪委常委华克思通报,全省通过巡视巡察、专项督查等方式“揪出”一批问题干部,而高光权案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典型成果。其意义在于:

  “不敢腐”的威慑再升级。选择在年中关键节点公开通报,释放出“反腐无禁区”的强烈信号,尤其对“十八大后不收敛”者形成精准打击。

  “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此案处理严格依据监察法和政务处分法等新规,反映反腐败工作从“治标”向“治本”深化,制度设计如同“精密齿轮”环环相扣。

  “不想腐”的教育效应凸显。通过公开案例警示公职人员,廉洁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四、行业反思:民政系统的“刮骨疗毒”

  高光权长期在民政系统任职,其违纪违法行为可能涉及扶贫、救助等民生领域资金管理。民政工作本应是“雪中送炭”的德政工程,但腐败行为却让“救命钱”变成“唐僧肉”,直接损害弱势群体利益。此案的查处也提示:

  重点领域需专项治理。民生资金密集的部门应强化审计与内部监管,避免“跑冒滴漏”。

  “一把手”监督是关键。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资金项目的副职,必须建立权力清单和动态监督机制。

  结语:反腐败没有“休止符”

  高光权案的通报,既是安徽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正如安徽省纪委监委所强调,2023年将继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对公众而言,这样的案例既增强了反腐信心,也提醒我们:清廉政治生态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如同阳光与空气,每个人都是监督者,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