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来安度假区违法用地被挂牌督办
2025年7月3日,自然资源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一则重磅消息:对安徽省来安县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实施挂牌督办。这一举措如同在土地管理领域投下一枚“警示弹”,释放出中央层面坚决遏制违法用地、强化生态红线约束的强烈信号。
督办令背后的土地乱象
经自然资源部核查,来安县政府在推进汊河镇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过程中,存在未批先建、违规审批等突出问题。该项目作为地方政府重点打造的旅游综合体,本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却因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审批等程序,演变为反面典型。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先上车后补票”的操作模式,不仅破坏土地管理秩序,更可能引发生态链式反应——比如未经环评的施工会导致周边湿地系统退化,这与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挂牌督办的制度深意
自然资源部6月26日向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下发的督办通知书,要求其会同多部门展开全面调查,并限期提交处理意见。这种“部级直管、省级落实”的督办机制,相当于给地方土地管理部门戴上“紧箍咒”。具体而言,挂牌督办包含三层治理逻辑:
程序震慑:通过公开通报形成舆论压力,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调查;
技术介入:部级专家团队将指导卫星遥感监测、用地台账核查等专业手段,确保问题查全查透;
问责闭环:最终处理意见需包含行政处罚、生态修复、干部追责等完整链条,避免“罚酒三杯”式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督办选择在旅游旺季前夕公布,时间节点的考量意味深长——既警示其他类似项目自查自纠,也向公众展示政府部门“刀刃向内”的决心。
多维视角下的矛盾解析
在法律专家看来,该案暴露出当前土地执法中的“三难”困境:
监管滞后性:项目往往在形成既定事实后才被发现,损失已难以挽回;
利益复杂性:地方政府追求GDP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如同“左手搏右手”;
惩处局限性:现行《土地管理法》对违法主体的罚款上限仅每平方米300元,对大型项目而言威慑不足。
环保组织则更关注项目对滁河流域生态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度假区选址紧邻长江支流,若违规占用生态敏感区,可能威胁候鸟迁徙廊道。这种“用生态换经济”的短视行为,正是中央环保督察重点打击的对象。
规范化治理的未来路径
针对此类问题,自然资源部近年来已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体系。此次督办可能成为土地执法转型的样本案例,其经验或将体现在三方面:
智能监测升级:通过季度卫片执法实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
信用惩戒联动:涉事企业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影响后续拿地资格;
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村民通过“随手拍”App举报违建,形成群防群治网络。
对于公众而言,此案的最大启示在于:土地违法不再是“地方家务事”。随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的完善,每块土地的命运都关乎全民公共利益。正如一位受访学者所言:“当督办公开化的阳光照进土地管理暗角,我们才真正迈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文完)
注:本文所述事实均基于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具体案件进展以官方最终调查结果为准。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25-07-03 16:34:5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