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绘就‘一老一少’民生画卷
在安徽省桐城市,一幅“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历史名城通过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将温暖精准送达老年人与儿童两大群体,以制度化的关怀诠释了“一老一少”背后的社会治理温度。
政策引领:织密民生保障网
桐城市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建立了跨部门联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通过“网格摸排+部门联动”精准识别特扶对象,确保政策红利直达需求末端。对于老年人,从养老金发放到医养结合服务,形成“帮代办、上门办、延伸办”的政务服务链条,仅社保领域的高频事项办理就显著提升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儿童关爱方面,则通过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留守儿童专项救助等政策,构建“资金+服务”的双重托举模式。一名领到救助金的孤儿感慨:“每月有了固定保障,房子也修好了,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科技赋能:智慧养老的桐城实践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桐城市将科技融入传统养老体系,打造了一条特色路径。智慧养老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如同为独居老人配备“电子护工”,紧急情况可一键呼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引入远程医疗系统,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会诊服务。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养老的人文温度,又借助技术手段突破了资源分布不均的瓶颈。
社会参与:让关爱从政策走向日常
政策落地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协同。在儿童关爱领域,“情暖新春,共护未来”等活动动员志愿者、企业共同参与,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像冬日里的暖阳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老年群体则通过“时间银行”等互助机制,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形成“以老助老”的良性循环。这种政府搭台、多元主体唱戏的模式,让关爱行动从文件条款转化为鲜活的社会实践。
长效护航:动态调整的民生工程
桐城市的政策设计注重可持续性。例如孤儿保障金每年根据物价指数调整,确保救助标准“水涨船高”;老年人智慧养老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计划到2026年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此外,通过定期回访和第三方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被量化成“幸福指数”,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既看当下更谋长远的思路,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值的“成长型资产”。
在这座城市,每项政策背后都能看到具体的人——或许是敬老院里笑着领取节日礼包的五保户,或许是收到新书包后眼睛发亮的留守儿童。桐城市用制度化的善意证明: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不仅要看地标建筑的天际线,更要看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地平线”。
本文由作者笔名:晓晓 于 2025-07-09 15:59:2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