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内陆崛起海洋经济新路径

  安徽内陆崛起海洋经济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内陆省份安徽以“向海图强”的创新姿态,在非沿海区域中闯出了一条发展海洋经济的特色路径。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而安徽正通过产业联动、政策协同和科技赋能,将“蓝色梦想”融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内陆省份的“海洋雄心”:政策与战略的顶层设计

  安徽虽不靠海,但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将海洋经济作为突破地理限制的关键抓手。全会提出的“七个强省”目标中,明确要求通过“陆海统筹”思维,对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例如,安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芜湖、马鞍山等港口智慧化升级,与沿海省份形成“江海联运”的产业链协作网络。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正是内陆地区打破空间壁垒的生动实践。

  产业破局:从“跟跑”到“特色领跑”

  在传统认知中,海洋经济依赖渔业、航运等沿海产业,但安徽另辟蹊径,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领域。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而安徽的贡献主要来自两大板块:一是海洋装备制造业,合肥、蚌埠的智能船舶控制系统研发基地为全国船舶工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二是“蓝色能源”产业,滁州光伏企业生产的海上浮式光伏组件,已应用于东部沿海规模化发电项目。这种“内陆研发+沿海应用”的联动,被业内称为“看不见海岸线的海洋经济”。

  科技赋能:实验室里的“造海运动”

  安徽的突破性进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牵头组建的“智慧海洋实验室”,将人工智能与海洋环境监测结合,开发的算法已帮助福建、浙江等地优化渔业资源调度。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企业研发的深海耐压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每平方米成本降低40%,相当于“用钢铁的价格造出了钛合金的性能”。这些成果印证了总书记“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的论述,也展现了内陆科研力量的“弯道超车”。

  挑战与机遇:如何让“蓝色动能”更可持续?

  尽管成绩显著,安徽仍需面对产业链短板和生态平衡的双重考验。一方面,省内缺乏大型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需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引入上海、江苏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时,需严守生态红线。正如自然资源部强调的,海洋经济需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安徽正探索建立“飞地园区”——在连云港设立专属码头,既解决物流瓶颈,又避免内陆重复建设。

  向海而兴:安徽的启示与未来

  安徽的实践为内陆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科技创新弥补区位劣势,以区域协同放大有限资源。2025年,随着《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落地,安徽计划在三年内培育20家海洋经济“专精特新”企业。正如一位当地干部所言:“我们没有海,但可以有海洋思维;我们造不了船,但能造船的‘大脑’。”这种突破常规的勇气,或许正是内陆经济向深蓝挺进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片没有潮汐的土地上,安徽正用智慧和魄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海洋牧歌”。当内陆与深蓝相遇,创新的浪花终将汇入高质量发展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