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启动党史教育日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安徽省以一场庄重而富有深意的活动拉开了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序幕。6月29日下午,第16个"全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日"暨"走江淮·学党史"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岛会议中心正式启动。这场覆盖全省的红色教育行动,犹如一场及时雨,浸润着江淮大地上的每一寸红色土壤,为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
追随信仰之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淬炼
活动以"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为核心主线,强调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体悟总书记对安徽的深情厚爱。在科学岛的启动仪式上,与会者共同见证了如何将政治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仅要读懂党史这本"教科书",更要走出会议室,在江淮大地的红色地标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这种"学思践悟"相结合的模式,恰似将书本知识放入3D全息投影,让抽象的理论在实地走访中变得可触可感。
创新教育形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在庐江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和舒庐干渠纪念馆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展现了"场景化教学"的独特魅力。党员干部们站在当年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土地上,触摸着干渠建设者用过的工具,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有温度的记忆。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如同将传统的广播喇叭升级为沉浸式VR体验,让参与者全方位感知历史的脉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创造性地采用了"党史+文创"“党史+艺术”"党史+直播"等跨界融合形式。在安徽农业大学的"青春献给党"读书会上,青年学子们通过主题海报展、读书分享等多元方式,将党史学习变成了一场青春与信仰的对话。这种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设计,体现了教育理念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的飞跃。
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
"走江淮·学党史"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红色教育生态系统。一方面通过走访新四军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守护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借助科学岛这样的科技创新高地展现党的新时代征程。这种古今交汇的设计,好比用DNA双螺旋结构诠释红色基因——一条链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英雄故事,另一条链链接着创新发展的时代篇章。
在舒庐干渠纪念馆,党员干部们不仅看到了上世纪水利建设的艰辛,更从中读懂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如何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而科学岛的现代科技成就展示,则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党领导下科技创新如何改变中国面貌。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教学,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张力。
润物无声的社会课堂
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构建起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网络。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里的读书会与庐江县的革命纪念馆,虽然相隔百里,却通过"走江淮"的主题形成了有机联系。这种设计打破了校园围墙,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党史教育的活教材,让学习从"规定动作"升华为"自觉行动"。
网络云端课的引入尤为值得关注。通过直播技术,一场在科学岛举行的主题活动可以实时传递到全省各地,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如同"空中课堂"般高效便捷。这种创新不仅扩大了覆盖面,更适应了信息化时代党员干部的学习习惯。
这场持续深入的党史教育活动,正在江淮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从大别山革命老区到巢湖之滨的创新高地,从纸质文献到数字展陈,安徽用多元立体的教育体系诠释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深刻内涵。当党员干部们带着问题走、带着思考学、带着感悟回,这场"走江淮·学党史"的行动终将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磅礴力量。
本文由作者笔名:晓晓 于 2025-06-30 13:37:0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