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合肥经开区:AI赋能城市血管体检 智慧管网开启城市治理新范式‌

  

  初夏的合肥经开区,一场"科技+基建"的革新正在地下悄然进行。市政工程人员手持搭载AI视觉分析算法的检测机器人,对全区1200公里排水管网展开"全身体检"。这项由合肥经开区管委会联合中科深谷科技共同开发的智能检测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的标准。

  痛点突围:破解城市地下空间治理难题‌

  "传统人工检测每天最多排查300米,遇到复杂淤堵情况效率更低。"经开区城管局负责人张伟指着监控大屏介绍,全区排水管网覆盖面积相当于4500个标准足球场,以往依靠人工巡检不仅耗时耗力,更存在安全隐患风险。

  2023年梅雨季,芙蓉路与翡翠路交叉口曾因管网淤塞导致严重积水。如今在数字孪生平台上,这段管网被标注为"三级风险点",AI系统每6小时自动生成流量分析报告。"系统已提前预警3次泥沙淤积风险,我们的处置时间从原来的48小时缩短到6小时。"中科深谷项目负责人王明阳展示的实时监测数据,清晰显示着管网流量、流速和淤积厚度的动态变化。

  技术解码:AI视觉算法构建地下"CT影像"‌

  在清华路管网检测现场,技术人员遥控着形似"机械蝎"的检测机器人缓缓进入管井。搭载360度环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设备,将采集的4K影像实时传输至云端分析平台。AI算法不仅能自动识别裂缝、变形、渗漏等17类管网缺陷,还能通过深度学习预测管壁腐蚀发展趋势。

  "这套系统的误判率已控制在3%以下,较传统方式提升40%检测效率。"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李教授指出,系统采用的迁移学习技术,能够适配不同管径、材质的检测需求,特别适用于经开区这种包含混凝土管、HDPE管等多种管材的复杂管网系统。

  管理蝶变:从"被动抢险"到"主动诊疗"‌

  在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三维可视化的"管网健康图谱"正持续更新。每条管道的"体检报告"包含结构安全指数、排水能力评估、使用寿命预测等维度。今年汛期前,系统已自动生成278处维护工单,推动维修成本降低35%。

  "我们正在建立管网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雷介绍,通过对接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源数据,系统能模拟暴雨情景下的管网承压能力,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该技术已申请12项国家专利,相关标准有望成为安徽省智慧市政建设规范。

  智慧延伸:城市治理的"合肥模式"创新‌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合肥近年累计投入23亿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经开区AI管网检测体系,与科大讯飞的"城市超脑"、科大国创的智能交通系统共同构成城市治理"铁三角"。数据显示,智慧市政系统使全区年度运维成本下降18%,应急响应速度提升60%。

  "科技赋能不是简单的设备叠加,而是治理思维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陆院长强调,合肥正在探索的"感知-诊断-决策-优化"闭环管理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经验。

  随着夜幕降临,检测机器人仍在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城市脉络之中。这些流淌着数据血液的"智能医生",正用科技之光点亮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谱写着一曲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创新乐章。

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