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发区“管运分离”改革解析
近年来,安徽省开发区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正深入推进“管运分离”改革,通过厘清管理与运营边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开发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活力。这一改革不仅是落实国家“三化三制”(即去行政化、市场化、专业化,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竞争上岗制)要求的具体实践,更是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模式、实施路径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解读。
政策背景:从“大包大揽”到“专业分工”
传统开发区管理模式中,管委会既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又直接参与园区运营,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2023年10月,安徽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管运分离”为核心,推行“大公司+小管委会”模式。这一模式类似于“裁判员”与“运动员”分设:管委会专注政策制定与监管(裁判员),而市场化运营公司负责园区开发、招商引资等具体业务(运动员)。通过职能剥离,改革旨在解决“既当爹又当妈”的管理困境,实现专业化分工。
核心模式:“大公司+小管委会”的运作逻辑
“大公司”指由开发区组建或引入的国有平台公司,承担土地开发、产业孵化、资本运作等市场化职能;“小管委会”则精简为轻量级行政机构,聚焦规划审批、企业服务等宏观管理。例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模式”,以专业化人才驱动运营效率提升,印证了市场化运营对资源整合的杠杆作用。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
效率提升:运营公司可灵活采用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企业化手段,避免行政层级拖累。
资源活化: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区能从“财政输血”转向“市场造血”,如同将“死水”变为“活泉”。
风险隔离:管委会与运营公司权责分明,避免因经营风险波及政府信用。
实施路径:六步破解改革难题
从安徽省多地实践看,改革需紧扣以下环节:
定方案:因地制宜设计分离方案,避免“一刀切”。例如,产业基础强的开发区可优先剥离招商职能。
厘职责:以清单形式明确管委会“负面清单”(不直接干预运营)与公司“正面清单”(如品牌塑造、园区运维)。
优机构:压缩管委会编制,同步强化运营公司人才引进,如通过“聘任制”吸引专业化团队。
重考核:对运营公司采用经济指标(如税收增量、投资强度)与非经济指标(如创新孵化成果)双维度评价。
强平台:搭建统一数据平台,实现管委会与公司间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孤岛”效应。
抓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分离效果,防止“一改了之”。
挑战与展望:改革需啃下“硬骨头”
当前改革仍面临运营公司市场化能力不足、历史债务化解等难题。未来,安徽省可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经验,推动跨区域运营公司合作,共享产业链资源。此外,需配套完善容错机制,允许改革试错——如同新苗破土,需适度“松绑”方能茁壮成长。
结语
安徽省开发区“管运分离”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其本质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市场化活力。随着“三化三制”深化,开发区将从“政策洼地”迈向“制度高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对于政府官员与管理者而言,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方能在这场效率与竞争力的赛跑中赢得先机。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磊 于 2025-07-10 13:20:1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