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林业碳票破局 30万吨减排量撬动绿色金融新生态

  2025年4月24日,安徽在黄山市启动全省首批林业碳票发放,黄山、滁州等五市30.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正式进入交易通道。这场覆盖绿色金融、零碳景区、生态司法等多元场景的碳汇改革实践,标志着安徽在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路上取得关键突破。

  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安徽森林碳储量已达1.5亿吨。从全国首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到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这片土地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路者。此次省级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落地,全链条规范计量、交易、融资等环节,滁州“碳票生态贷”、宣城14万吨备案交易等创新案例,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皇甫山国有林场凭借23.25万吨碳减排量获得2100万元授信,资金将注入全生命周期森林经营;淮北两家高耗能企业斥资72万元购买6000吨碳票,以市场机制兑现减排承诺。

  安徽.png

面对碳票跨区域互认难、价格波动大等瓶颈,安徽以省级统筹破局。全省统一方法学体系,严控计量监测标准,推动分散的地方试点向规范化市场进阶。在“双碳”目标加速落地的2025年,安徽同步布局竹林碳票与“以竹代塑”产业融合、碳普惠与零碳场景创新,计划通过碳汇叠加效应重塑林业生产模式。黄山脚下,零碳景区建设已引入碳票抵消机制;皖南竹海,全产业链竹碳经济蓝图初现。

  这场改革背后是生态价值的系统性重构——全省林木碳储量1.9亿吨的“绿色银行”,正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安徽碳票已显现进军国家交易平台的潜力。从一棵树的固碳量到一张票的金融价,从地方探索到省级标准,安徽正以制度创新解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时代命题,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输出可复制的“碳汇改革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