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五一坚守!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忙

  

  在春意盎然的五月,当大多数市民享受假期悠闲时光时,合肥轨道交通建设一线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上万名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用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从线网控制中心到6号线一期工程,多个重点项目正以"加速度"推进,为城市交通脉络的完善注入强劲动力。

  9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背后的"硬核"攻坚

  合肥轨道线网控制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现场,5台混凝土浇筑泵如同巨人手臂般昼夜不停运转。45小时内完成900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相当于用混凝土填满4个标准游泳池;3300平方米的筏板面积接近8个篮球场大小,而局部8.4米的深坑深度堪比三层楼高。项目负责人介绍:"这种超厚筏板浇筑就像给摩天大楼打地基,必须一次性完成才能确保结构整体性。"建设者们采用分层浇筑、智能温控等技术,克服了混凝土凝结发热导致的开裂风险,为塔楼主体结构冲出正负零(即地面基准标高)奠定基础。

  6号线一期:东西动脉的"春耕"图景

  贯穿蜀山区、包河区、瑶海区和肥东县的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正迎来站后专业建设的冲刺阶段。这条全长35公里的"地下长龙"设有22座车站,建成后将串联起城市多个重要功能区。在青龙岗至龙塘站的施工沿线,机械轰鸣声与钢筋碰撞声交织成劳动交响曲。工人们分组进行轨排铺设、机电安装等作业,像精密仪器的齿轮般协同运转。"节假日反而是施工黄金期,道路车流减少更利于材料运输。"现场技术员表示。目前多个区间隧道已完成盾构掘进,部分车站开始装饰装修,整体进度较原计划提前约15%。

  千人会战中的温度与精度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市民"不仅是张贴在工地围挡上的标语,更是建设者的行动准则。假期期间,项目管理团队实施"双岗巡查制”,即白天由专业工程师带队检查施工质量,夜间由安全专员排查隐患。在清潭路站等关键节点,施工方创新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交底,让工人通过可视化模型理解复杂节点施工要求,避免返工浪费。来自肥东县的钢筋工老张说:“虽然不能回家过节,但项目部准备了加餐和文体活动,干起活来更有劲。”

  科技赋能下的"透明工地"

  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持下,工程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透明度。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市民可以实时查看6号线龙塘站等站点的施工画面;混凝土运输车辆安装的GPS和载重传感器,能自动计算最佳配送路线,确保浇筑连续性。值得一提的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采用的"跳仓法"施工工艺,将大体积混凝土分为若干区块交替浇筑,既缩短了工期,又降低了收缩裂缝风险。这种精细化管控模式,使得合肥轨道工程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平安工地"称号。

  城市发展的"轨道加速度"

  从7号线首个完成围护结构封闭的清潭路站,到如今多点开花的6号线,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已形成"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据市轨道集团透露,随着三期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到2025年将形成覆盖全市的轨道交通网络。正如正在浇筑的混凝土终将凝固为城市脊梁,建设者的假期坚守也终将转化为市民出行的便捷体验。当飞驰的列车未来穿行于地下空间时,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在节日里依然奋战的建设者们——他们用双手丈量城市的高度,用脚步标注发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