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隆重开幕。这场被视为安徽年度政治生活“风向标”的会议,以电子表决方式高票通过了包括《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决议,如同在长江经济带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制度动能。
顶层设计:从“规划图”到“施工图”的跨越
会议审议通过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首次以省级人大决议形式将区域协同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这份被代表们称为“长三角2.0版”的规划,明确提出将安徽打造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双重定位,其战略意义不亚于为区域经济合作安装上“双引擎驱动系统”。根据决议文本,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通过建立“创新飞地”“产业链链长制”等机制,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科研资源“孤岛现象”和产业配套“断链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特别强调“精准对接”理念,要求合肥都市圈与沪苏浙重点园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这种设计类似于为区域合作搭建“定制化立交桥”,既避免了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源浪费,又能实现要素流动的“点对点直达”。省发改委负责人在解读时透露,首批将遴选12个重点产业园区开展试点,预计带动跨省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不低于25%。
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的“破冰行动”
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决议中提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引发热议。这种借鉴自贸区经验的制度设计,明确列出禁止跨区域设置的行政门槛,相当于为三省一市的市场主体发放了“通用通行证”。具体措施包括:统一跨省企业登记标准、建立环保联合执法“白名单”、推行职称资格互认等30项具体举措。合肥市人大代表王虹在分组讨论时举例:“今后安徽工程师参与上海项目建设,不再需要重复考取资质证书,就像手机取消了漫游费。”
生态共保联治领域也有重大突破。根据决议要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升级为“3.0版本”,补偿标准从原有的水质考核单项指标,扩展至生物多样性、碳汇能力等综合生态价值评估。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模拟数据显示,这套新评估体系实施后,皖南山区生态保护者每年可获得的经济补偿,相当于每亩林地多产出300元“绿色利润”。
民生红利:老百姓身边的“一体化体验”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决议中“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的表述正转化为看得见的便利。在医疗领域,规划明确2025年前实现长三角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全覆盖,这意味着安徽患者赴上海就诊时,可避免重复CT检查带来的经济负担和辐射风险。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将建立长三角“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在四地跨省选修在线课程,这种模式被教育界代表形象地称为“知识版的长三角公交卡”。
交通互联互通建设按下“快进键”。除加速推进沿江高铁、芜宣机场扩建等传统基建项目外,决议特别提出打造“数字交通走廊”。省交通厅相关负责人解释,这将通过统一调度系统实现跨省物流车辆“秒级通关”,预计使皖浙边界检查站通行效率提升40%以上。马鞍山货运司机李建军在采访中表示:“以后送货到江苏就像在同城跑单,省界收费站的红绿灯将成为历史。”
战略纵深:多重国家机遇的“叠加效应”
作为同时承载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崛起三大国家战略的省份,安徽在此次决议中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嫁接”智慧。决议文本用专门章节强调要“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具体表现为:将长三角科创资源与中部地区市场腹地相结合,打造“研发在沪苏、转化在安徽”的产业生态链。这种设计犹如为区域经济装上了“变速器”,既能借力东部地区的创新势能,又能释放中部的规模优势。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伟平分析:“决议提出的‘合肥—上海双核联动’模式,实质是构建梯度发展的产业雁阵。以上海为‘头雁’引领技术创新,安徽则担当‘强健躯干’,负责产业化落地。”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承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比增长67%,印证了这种分工模式的可行性。
监督保障:让决议从纸上落到地上
为确保政策实效,决议创新性引入“双线督查”机制。一方面由省人大常委会每季度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另一方面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政策效果评估。这种安排如同给政策执行装上“行车记录仪”,既记录实施过程,又能及时纠正偏差。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记者会上特别说明:“我们将重点监督跨省项目‘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确保合作协议不变成‘抽屉文件’。”
随着会议落下帷幕,这份承载着7600万安徽人民期待的决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正如省委书记在闭幕式上所言:“长三角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催生化学反应。”在这幅徐徐展开的区域发展新画卷中,安徽正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的姿态,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安徽答卷”。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3-01-17 10:57: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