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黄山风景区入选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生态保护的又一国际里程碑

  

  2025年5月15日,黄山风景区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新成员,标志着其在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国际权威认可。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黄山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价值的肯定,更彰显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与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领先实践。

  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瑰宝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其688处自然景观与331处文化景观构成了一座“立体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首个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大国际品牌的自然保护地,黄山堪称全球少有的多维度生态研究样本。其42558.48公顷的保护区范围内,低山丘陵与南岭余脉的地貌孕育了超过1000种动植物,包括大量古老物种,被科学家誉为“活体遗传物质库”。

  国际评审中的科学价值

  在印度尼西亚巨港举行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大会上,国际协调理事会特别指出,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稳定”,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为同类地区提供了范本。与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保护区同期入选,黄山代表中国展示了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毗邻保护区的12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24782名居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形成和谐共生的“黄山模式”。

  跨学科合作的保护实践

  为深化保护与研究,黄山组建了由三大国际品牌办公室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实验室构成的专业团队,参与全球遗产地协作计划。这种“产学研”联动机制,将地质公园的火山岩地貌研究、生物圈保护区的物种监测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整合为系统性工程。例如,温泉资源的科学开发既满足了游客体验,又通过地热循环技术降低环境负荷,成为生态旅游的创新案例。

  未来展望:从黄山到世界

  黄山管委会表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跨境生态研究项目。计划中的“东亚生物多样性走廊”倡议,拟联动韩国、朝鲜等邻国保护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的威胁。对于游客而言,未来可通过智能监测平台实时了解保护区动态,如云海形成与珍稀鸟类迁徙路线,使生态旅游兼具科普价值。

  结语

  从徐霞客笔下的“登黄山天下无山”,到今日联合国认可的“地球生命共同体”,黄山的故事印证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这座拥有1.5亿年地质历史的“东方仙境”,正以科学保护与人文智慧,书写全球生态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