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省举办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安徽省举办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5月26日上午,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安徽省科技馆隆重举行。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为主题,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庆祝这一属于科技界的盛大节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韩军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强调科技工作者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的创新引擎

  活动开幕式上,安徽省科技馆成为焦点。这里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人才交流的枢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的首批入选者代表受邀参会,彰显了安徽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这一专项计划如同“科技苗圃”,通过资金支持与学术资源倾斜,培育未来科研领军人物。现场一位参会博士生表示:“托举工程让我们能更专注地投身基础研究,解决‘卡脖子’难题。”

  科技小院联盟: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活动中,由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15家单位发起的“安徽省科技小院联盟”正式揭牌。科技小院是一种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创新模式,目前全省已建成59个,超额完成“2025年底建成50个”的目标。这些散布在乡村的“微型科创基站”,像毛细血管一样将先进农业技术输送到农户手中。例如,在皖北小麦主产区,科技小院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帮助农民实现亩均增产15%,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

  成果展览:硬核科技背后的民生温度

  主场活动特别设置了科技成果互动展区,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一款由合肥高校团队研发的“柔性电子皮肤”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其灵敏度可模拟人类触觉,未来可用于机器人手术或智能假肢。展览设计注重场景化呈现,比如将量子通信技术比作“不可破译的密信”,将新能源电池材料比作“电力银行”,让公众直观感受科技如何改变生活。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市民感叹:“原来高科技离我们这么近!”

  圆桌对话:跨界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学术交流环节采用“科学家+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三方对话形式。围绕“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议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分享了核聚变装置“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而江淮汽车的技术负责人则提出新能源车电池回收的实际痛点。这种跨界对话如同“创新化学反应”,现场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包括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基金。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出台更多政策,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成本。

  致敬科技工作者:荣誉与责任并重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对杰出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奖项覆盖老中青三代,既有深耕基础研究数十年的院士,也有在量子信息、智能语音等领域取得突破的“80后”团队。获奖代表、一位从事肿瘤早筛技术研究的女科学家发言时说:“科技工作者的荣誉不是勋章,而是社会给予的信任状。”这番话引发全场共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特别增设“科技传播奖”,鼓励科学家通过短视频、科普文章等方式与公众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

  此次主场活动只是安徽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的开端。据省科协透露,5月24日至31日期间,全省将开展逾200场分会场活动,包括实验室开放日、院士校园行、科技扶贫义诊等。这些活动如同“科技蒲公英”,将创新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的大背景下,安徽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科创新高地”的定位,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