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巢湖环湖生态文旅示范区正式开放:一湖碧水绘就文旅新图景

  

  初夏的巢湖,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随着环湖生态文旅示范区正式开放,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湖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试点,这里不仅串联起十大湿地、十二镇和十八景的生态脉络,更以"文旅+生态"的创新模式,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国家级战略下的生态文旅新标杆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的一纸批文让巢湖成为全国文旅改革的试验田。历经十年精心打磨,这个覆盖4000平方公里的超级工程(相当于5个纽约市面积),通过两期规划将滨湖新区、巢湖市区及18个特色乡镇编织成有机整体。在玉带河湿地现场,工程师指着恢复的草甸沼泽解释:“我们像拼乐高一样重建了自然水系,42.4公顷的修复区就像巢湖的’肾脏’,每天可净化相当于30个标准泳池的入湖水体”。

  一湖两城十八景的山水长卷

  驱车沿湖而行,游客将邂逅精心设计的"一湖、两城、十二镇、十八景、二十四咀"地理格局。四顶山的朝霞将丹崖染成金红,大小黄山景区内"九龙攒珠"的地质奇观令人称奇,而被称为合肥版"小洱海"的湖畔茶舍,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文旅局工作人员透露:“曲溪烟树湿地就像天然的水彩调色盘,不同季节会呈现7种以上的植被色系”。

  古镇新生与生态智慧的碰撞

  长临河镇的青石板路上,百年前商埠的繁华正通过VR技术重现;中庙街道的渔家乐里,有机鱼宴搭配湿地科普讲解成为特色。这种"每个镇都是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使得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数据显示,环湖乡镇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居民年均收入提升37%,而巢湖水质同期改善了两个等级。

  科技赋能的绿色体验革命

  在茶舍温暖的灯光下,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关于候鸟迁徙的AR故事。示范区推出的"碳足迹计算器",让游客清楚知道自己的环湖骑行能为生态贡献多少分值。这种"不留痕迹只留回忆"的旅游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游客。

  可持续未来的中国方案

  站在红石咀眺望,远处湿地公园的观测塔如同银色哨兵。这里实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183.8公顷流域划为绝对保护区,相当于给大自然上了"双保险"。正如规划中提出的"五个示范区"愿景,巢湖正在书写"美丽中国"的鲜活注脚——让每片芦苇都成为生态教材,每处古镇都诉说可持续发展故事。

  暮色中的巢湖泛起粼粼波光,首批夜观萤火虫的亲子团队正轻声交流见闻。这片古老水域的新生证明:当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真正同频共振,我们得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通向未来的密码。示范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笑着说:“现在连白鹭都知道哪里是最佳观景位了”。